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是应有之意。2021年4月,深圳《关于加快推动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发布,深港医疗服务融合发展进入快车道。深港医疗服务融合发展有何成效?如何推动深港医疗衔接共享进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一体化融合发展?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库医疗组专家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积极建言。
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库医疗组专家卢宠茂:
深港医疗衔接共享推动湾区医疗一体化
“深港融合和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服务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增进深港两地居民健康福祉。”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库医疗组专家、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表示,应积极探索深港医疗衔接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一体化。
在卢宠茂看来,深港两地医疗融资模式与机制不同,诊疗模式与收费标准、医疗文书、信息化系统和货币各异,成为两地医疗服务衔接的主要障碍。未来要推动深港医疗领域合作与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融合,深港在医疗卫生领域要有促进高效互动的机制,核心是要解决卫生健康资源要素的融合与流动问题,推动深港医疗卫生领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通”,南北双向高效互动,为大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卢宠茂介绍说,港大深圳医院作为深港医疗合作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紧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探索落实深圳先行示范区40条授权相关事项,取得积极成效,包括“放宽国际新药准入”改革事项破题落地,目前已成功引进13个药品和4个医疗器械,高效完成试点工作,令政策成功落地并扩展至四个城市5家港资医院,有效促进深圳与香港医疗服务同质化;实施“香港医管局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已经服务3.5万多名患者,促成跨境医疗服务病历互通互认和医疗费用异地结算,造福患者。此外,还成立了“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并推动国际化医院评审评价制度等。
如何响应“港深所长,国家所需”,推动湾区医疗一体化?卢宠茂建议要探索深港医疗信息互通和跨境医疗服务。他认为,应借鉴“香港长者医疗券”和“香港医管局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经验,探索跨境医疗服务由门诊服务延伸至日间手术和住院服务,探索深港病人两地医保报销支付机制,利用香港医管局在粤患者复诊特别支援计划经验,建设健康医疗数据“湾区通”,推动深港优质医疗资源互通互享,探索将跨境医疗服务拓展至除港大深圳医院之外的其他深圳和大湾区医疗机构。
同时,卢宠茂提出,要研究深港医药科技研发合作。香港在基础研究和国际化资源等方面有优势,深圳在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为发挥两地所长,港大深圳医院正携手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设立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中心,将打造国际化一站式临床试验平台,培养国际化科研人才高地,打造深港医药科技产业一体化模式。同时,要以“港澳药械通”为契机,以深圳为基地,借助香港国际化临床试验平台优势,加快新的药品器械上市与国际同步。
在打破医疗人才“双城壁垒”方面,卢宠茂建议拓展港籍医疗人才职称认定,从医生职系扩展至护理人才、医技人才和其他专业。此外,要解决境外医学专家在内地执业难的问题,推动境外医学专家在人才认定、岗位聘用、科研立项等方面享受同等效力和待遇。
“深圳应当成为跨越大湾区医疗卫生领域机制和规则障碍的先行者。相信未来深圳将继续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充分发挥深港优势,释放两地合作的新动力,成为探索‘一国两制’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的最优试验场。”卢宠茂说。
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库医疗组专家聂国辉:
紧抓机遇打破壁垒打造区域医疗新格局
借力“双区”建设的政策利好,顺应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当前,深圳的医疗卫生事业迎来创新的发展布局、空前的繁荣机遇和艰巨的建设挑战。
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库医疗组专家、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聂国辉表示,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格局的特点与发展需求,深圳高水平医院应抓住机遇,打破壁垒,差异化发展,突出重点,形成集群,做到战略清晰指向准、区域整合横向联、关键突出纵向深,有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服务差异化发展。
聂国辉认为,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使得对于脑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的研究尤其紧迫。除了脑部疾病,烧伤也是威胁民众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聂国辉认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在脑疾病和烧伤学科上拥有人才储备充足、学科实力雄厚、紧跟诊疗前沿等独特的先发优势,建议依托深圳市二院在深圳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神经学科/脑科学)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烧伤学科)。
“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需要各医院加强主体意识,精准着力、扎实推进,使更多疑难危重患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救治;需要深圳市政府发挥统筹协调的核心力量,破除关键限制,给予制度、布局和资源调配上的支持;需要高校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加大对医学人才教学培养和科研合作支持力度,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唯有医院、医学院、转化研究院等平台深度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结构性调整、关联性拉动和协同性发展,为深圳医疗中心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聂国辉说。
在推进大湾区医疗服务差异化发展方面,聂国辉建议,建立“前沿科学与技术转化医学中心”,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注入新动力。聂国辉提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可纳入“4+1”结构的“前沿科学与技术转化医学中心”。“4”即再生医学、智能设备、生物材料和合成生物4个领域,“1”即1个临床中心。
“转化中心享受粤港澳大湾区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优势地理位置及政策支持,依托市二医院作为深圳市转化医学研究院和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双重身份带来的丰富临床资源及优秀科研成果,形成产学研医一体化,加快推动我国在转化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跨越。”聂国辉说。
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库医疗组专家蔡志明:
深港医疗交融日深比翼双飞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河之隔的深港,医疗交融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偶尔出现到频繁发生,从局部出现到整体涌现。令人感慨万千,也令人充满期待。”深圳先行示范区专家库医疗组专家、深圳医学会会长蔡志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84年大学毕业就到深圳医疗系统工作的蔡志明,对过去深港两地居民往来看病的情况十分了解——过去在香港看病常常要长时间排队轮候,而来深圳看病则要支付昂贵的费用。后来,内地也有人因香港医院拥有前沿技术、良好服务等前往香港做体检、做手术。近年来,更多去香港求医的内地人,是为了打疫苗,或使用一些未曾获准进入大陆的药品或技术。这是港澳医疗的地域红利。
蔡志明认为,港人接受深圳医院诊治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是港大深圳医院的开业,并在克服诸多“水土不服”中逐渐走向成熟。“这是深港医疗、医院、医生深度交融的‘破冰之旅’;从深层次分析,则是两种社会背景、形态及制度的‘交融’和‘扬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蔡志明表示,香港的医学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业界人士非常仰慕。而深圳医疗的积淀较浅,但后发优势却非常明显。“高水平医院建设、‘三名工程’团队等,为深圳医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蔡志明说,未来的深港医疗,必将交融日深,比翼双飞,惠及两地民众,成为“双区”驱动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