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港深智库联盟开展第二次线上研讨会,本期带来香港“中经文促会”博士伍俊飞先生的发言。
我今天提的主要建议是: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一个大型“海归创科园区”,即主张在中央政府指导下、特区政府协助下,全球招商引资,建“海归之家”。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和创业条件,面向全球汇集一流人才。同时,学习硅谷、欧洲的模式,建立金融小镇,形成新型的投融资平台,从而加快发展壮大香港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过去20多年因为种种原因,香港错过了互联网时代,在创新应用科技领域被内地赶超了。目前,香港社会已对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发展创科”成为香港社会的共识,现有“数码港”和“科技园”两个比较成熟的科技园区,还有就是河套港深创新科技园。这些园区主要是服务于小微企业,致力于孵化实验室的技术,虽说是三个地方,但模式基本一样,路径过于单一,所以需要开辟新路来推进香港创科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已把香港定位成国际创科中心,但实际上目前困难重重、底子非常薄弱。一是香港制造业的gdp占比太低,还不到3%;二是政府财政对科研的投入也不足,香港研发投入占gdp不到0.8%,而内地是2.1%、杭州是4.2%、深圳最新数据是4%,香港差距明显;三是香港创新科技人才比较匮乏,香港大专院校虽然专业,但高校更偏重发论文,而不重视可以市场化的专利技术。世界产权组织有个统计,去年深圳大学专利数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1,在全世界高校中排名第3,而香港高校没有一家进入前200名。此外,目前新界北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没有很好的路网,水、电、气、学校、医院配套都比较匮乏。
而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回来的留学生一直是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目前海外留学生和学者,以及在海外已经创立了科技企业的人,实际上在欧美受到比较大的负面冲击,这对香港来说是个机遇,香港是中西文化荟萃的国际化都市,对这些人有很大吸引力。
建议特区政府对在海外名校或有博士学位的海外科研人员,设立专门的审批制度,把在香港获得永久居住权的时间从7年改到了3年,3年也是欧美国家普遍的制度,鼓励海外留学生到香港创业。这一点要向深圳学习,深圳对留学人员的政策很友好,给予创业性激励、住房补贴、解决子女入学等。
对接深圳未来建立创科“桥头堡”和现代化产城融合新城区,我有三个建议:
一是“双轮”驱动。要采取以龙头企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的驱动模式,不仅仅是靠科研人员来主导,对标深圳大学、华为,香港改变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通过“招大、招新、招优”的模式,保证龙头企业能够落地,同时建设产融一体的金融小镇、应用科技为主的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北部都会区的创科和产业发展。
二是在机制方面改变香港目前部门主导的局面,交给市场和私营企业来主导,发挥私营企业对中央政策、对国内外市场、对财务分析的敏感度,让其来管理园区,政府只起到协助、协调、支持的作用。
三是组建科技园区的投融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定位是科技投行。通过产业投资,实现高科技企业的“房东+股东”模式,既实现盈利,也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