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介绍2023年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此前一、二季度的数据表明经济复苏压力仍存,而8月份数据直接影响三季度经济基本面,关系到四季度经济走势乃至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完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于9月17日举办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邀请数位知名专家聚焦8月份数据,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走向。
会议首先发布了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多指标显示中国宏观经济的回暖迹象。包括物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制造业pmi、进口数量指数、社融规模等指标均实现边际回暖,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社融规模同比增量达3.12万亿。
报告强调,虽然经济回暖迹象渐显,但仍需注意六方面问题。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弱,固定资产投资同比3.2%的增长主要动力来自第二产业,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较缓,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区域不平衡等情况仍存。二是,房地产市场出清功能尚未完全形成,1-8月份房地产市场商品销售下降幅度较大,房地产开发自筹资金下降达23%,自筹资金的下降表明房地产企业难以通过住房销售获得融资,市场出清功能尚未完全形成。三是,工业利润降幅虽收窄,但仍处于负增长区间。四是,高新技术行业投资增速处于高位,但增速有所放缓,1-4月份,高新技术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4.7%,而8月份降为11.3%。五是,汇率承压,但总体保持平稳,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可能还会出现。六是,股市表现与经济回暖之间不匹配,8月,以1号收盘价和31号收盘价计算,上证指数跌了5%,深成指下跌6.5%,科创板下跌5.5%。
报告建议,首先,出台政策要充分考虑市场预期,政策只有超过市场预期才能促成预期改善;第二,要继续稳定消费和消费预期;第三,应明确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降价销售,通过市场出清实现财务资金回笼;第四,密切关注汽车生产和销售情况以及能源价格上涨对企业成本造成的冲击;第五,高度重视跨国公司的产业迁移,稳外资、稳外贸是中长期战略。最后,对资本市场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活跃资本市场,提振信心。
专家研讨环节,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指出,全球公认的经济增长引擎是中国,当中国的增长出现变化的时候,全球都不会有好的起色。同时,全球经济包括金融的基本盘是以美国为中心,美国经济、金融波动传递出的外溢影响较大。所以,看中国经济形势,首先要看以美国为主的外围经济形势。美国二季度数据显示其经济软着陆的概率大大提升,美财长耶伦也多次强调,美国软着陆概率大大提升,这对全球特别是对中国非常重要,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还关乎中美经贸——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受到了冲击。何海峰表示,根据wto、imf相关数据,受疫情影响,近年乃至明年全球贸易或将继续下行。加之逆全球化带来的订单转移、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冲击都需引起重视,全球贸易、全球经济和投资存在普遍联系,中国身在其中。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缪延亮分析了资本市场表现和今年总体经济回暖不匹配的原因。他指出,不匹配的原因来自预期,而预期体现在风险溢价上。当前中国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在6.5%—7%,而美国标普500风险溢价处于1%历史低位。一般情况下,两国股权风险溢价同步运动,但2023年以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劈叉”——我国风险溢价在高位,美国风险溢价在低位。缪延亮认为,居民行为、企业行为、投资下滑导致风险溢价高位,预期偏悲观的原因是疫情的疤痕效应和中长期结构性因素,并且疫情的疤痕效应叠加了中长期结构性拐点,人口拐点、房价拐点、逆全球化以及居民信心、收入预期下降和疫情同时发生。